18779588435(黎老師)
每年,備考生進入文化課沖刺階段后,是我覺得最暢意的時期。因為不論是藝考教學從業者還是高校教師,都意味著可以合上滿滿當當的課表,暫別人頭攢動的考場,能有一些時間去享受人世間“最昂貴的休閑項目”——思考。在這個短暫的休整期,去總結過去展望未來。
在我近些年的思考中,便常常包含“職業焦慮”這一部分。
當然,說是職業焦慮,其實并不僅僅只指職場。從個人感知出發,我會把年輕播音人所面臨的焦慮劃分為三個難點:
▍藝考難
“藝考太難了!”這是幾乎所有的藝考生家長,在經歷過這場大考之后的一致吐槽。
在疫情中誕生的新聞熱詞“全國上下一盤棋”,借用在這里分外形象。藝考真正實現了全國人才的無差別化同臺競技——“能者上,不能者下”。
可為什么我們覺得藝考相比從前更難了?
我覺得這恰恰說明了人們生活的進步。收入的提升、家庭條件的改善,使得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,尤其愿意在藝術能力的培養上予以側重。當我在課堂中問起學生們的興趣愛好時,“我是鋼琴十級”“我從四歲開始學跳舞”“我和電臺的主持人學朗誦很多年了”這樣的話語不絕于耳。不可否認的是,這種教育趨勢,顯然會推高藝考中院校方的選人標準。
更進一步加碼藝考院?!皟炛羞x優”這一理念的,我認為還在于社會人才觀的進步?;赝麛凳昵?,指定新聞稿件播讀、自備文學稿件朗誦、話題評論是播音考試固定的三大件。時代在變遷,對人才的定義也在悄然升級。就像是現在的00后年輕人,如果打開張含韻、李宇春那個年代的選秀視頻,與時下的《創造營》《青春有你》作以對比,其中的變化不言而喻。
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我們可以把這種變化看作是用人市場對人才選拔的一種倒逼——因為傳媒市場更加細分,因為受眾(網絡用戶)對主持人的需求更加多元,高等院校不得不對考試項目來進行大刀闊斧的改良,讓考生在新的考試環境中施展出適應時代要求的十八般武藝。
對于后來者,可以秉承兩個原則:1、考試的根本依舊是“說”的功力。雖然有了各種各樣新型的考試項目,像是話題討論/小組辯論、連詞說話,或是敘事散文表達、看圖說話、現場報道等等,其實考查的本質,依舊是學生對說話能力的理解與掌握。2、早規劃、早練習。即所謂的“不打無準備之仗”。
▍升學難
播音專業會帶來的升學障礙是我有切身體會的。更多的,是在于專業方向的選擇。
如我們所知,“播音與主持藝術”是一門交叉學科,雖然從專業歸屬上來看它屬于藝術學門類,但在實際的教學中,還同時交叉了傳播學、新聞學以及廣播電視的相關內容。對大多數學生來說,益處在于可以成為傳媒業的“雜家”,可如果想要繼續升學考研,不可避免要去考慮“該如何定位我未來的專業領域呢”?畢竟播音的博士點全國只有中傳一棵獨苗,對于那些期望投身學術的同學們,恐怕很早就會面臨“讀完播音的碩士,再然后呢”這個焦慮。
▍求職難
我覺得應該在這一點前再加上“對口”兩個字,也就是對口求職難。從那幾所頂尖名校畢業的同學們,或許尚且不會有太多此類焦慮,可“牛人”畢竟是極少數。每年的播音專業畢業生會尷尬的發現,四年前好不容易擠過了藝考的獨木橋,結果此刻竟然還要和當年的“戰友們”再PK一次,只是這次戰役更慘烈更悲壯,因為能讓你們看上眼的“香餑餑”,像是央媒、BAT、愛奇藝、優酷、省媒衛視這些招收播音畢業生的頭部企業,崗位需求人數僅是以個位數計算,而且還是全國范圍內。
看看校招時大排的望不見頭尾的長龍,再低頭瞅瞅你半張A4紙就能概括完你四年大學生活的個人簡歷,我不知道你是否還有足夠的勇氣把它投遞出去。
不過,我依舊要致敬播音人。因為我們有熱愛,所以選擇了堅持。沒人能預測我們終將會是成為綠葉的99%,還是夢想成真的1%,但只要抱著“我曾為夢想拼盡全力”,抱著“只爭朝夕、不負韶華”,我們就沒有愧對“青春”二字,我們就沒有白在人生走這么一遭。
相關文章